查看原文
其他

他定义了中国人今天的说话方式

2016-01-13 云也退 大家

--- Tips:点击上方蓝色【大家】查看往期精彩内容---


摘要ID:ipress

“我们谈到寡妇和遗孀的分别:穷人死了,老婆叫寡妇;有钱人、名人死了,老婆叫遗孀。”


上帝说:要有光。于是,周有光110岁了。

寿多则辱,但是寿极或许则达。周老现在是达人,没有人有同他竞争的资格。《朝闻道集》这本104岁时出的集子,一面世就迅速被媒体定为年度好书,说明大家仍然是买长寿的账的。这本文萃,据编者说,是周老在“百岁前后所观所感所写的各类文章的结集”,其实书中的不少文章乃九十岁出头时所写,也早已出版过,例如,“人类文字的鸟瞰”一文,就收入1997年出版的《世界文字发展史》,而“汉字的技术性和艺术性”则收入了1998年版的《汉字和文化问题》。九十一二岁,被放宽了纳入“百岁前后”的范畴。

言之无文,行而不远。周有光的文章是无文的,因为他足不出户。《话说天国》一文里有一句话,很罕见地用上了修辞手法:“这场大厮杀的历史意义究竟是什么呢?是一次历史的健身操呢,还是一次历史的癫痫病呢?它留给后代的是一出肥皂剧呢,还是一堂逻辑课呢?”你再仰慕周氏,也得承认他的文章是老人手笔,必须同他的年龄联系起来,才能耐心地、忍着口中的寡淡读下去。


▲ 周有光


老人文章的特点,是寡淡,语多重复,完全不事修饰,在周有光这里更甚一筹,写作就如同写百科词条。《周有光百岁口述》一文,是他的一些零碎言语的汇集,共76条,互无关联,上一条谈论“社会发展是有一个规律的,现在的规律是向民主前进”,下一条忽然就说起“夫妇生活不仅要有爱,还要有敬”。看到第21条:“今天中国人还是很少人用百科全书”,方知周老如此行文,真不是偶然的。据周有光的传记,他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时,那时的外国老师非常强调不懂的赶紧查书,“查书首先查百科全书”。周氏嗜于此道,后来便得了一个“周百科”的雅号。

周氏百科文体,累见于这类概括或者断语:“三千年的历史大趋势是:在经济上,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;在文化上,从神学到玄学再到科学。在政治上,从神权到君权再到民权。”“时代如此又快又闹,人心这般时冷时热,新闻往往似是而非,历史常常答非所问。”他用的四字语尤其多,尤喜用它们来总结陈词:“农民革命的一般模式是:民不聊生,揭竿而起;官绅压迫,天灾频仍;人口过剩,邪教成帮;游民带头,贫民跟从;周期轮回,成则为王……”(《话说天国》)“屈原被否定,放逐异乡,心力交瘁,投水自尽,这跟反右运动中知识分子的被否定,下放劳动改造,折磨而死或失望自尽,历史轮回,何其鲜活!”(《端午节的时代意义》)

此即老人文章,就像集装箱码头,不管什么式样的货物,是日用杂货还是家电,是菜蔬还是鱼肉,是汽车还是绸匹,至此都收归到几十上百个统一规格的容器里面。

不能说周有光讲得不确,但是,四字词语是渗入现代白话中文的最大的一笔古文遗产,我们对生活和世界的观察,往往受到四字词语的准绳和约束,中文写作者语言里的道德判断的诗学,便拥有了一种有范式可循的句法形式。周是语言学家,他选择百科体的写作,很可能是有意要避开中文的含混性,排除由修辞带来的、常常有疑问的语言效果,可他似乎没有意识到,四字词语,或者半成语式的表述,所赋予自己的论证的权威——虽然周老是民间人士,但这种措辞策略,是不论学者和官方都极其乐于运用的。

《百岁口述》里说,美国的厉害之处在于“为现代服务”,以现代为重,古代为轻,而中国则反过来,“中国的许多东西都是为古代服务”。这倒是肺腑之见。他在美国时,跟赵元任、罗常培、老舍、曹禺、何廉等中国的文化精英一样,对美国人的做事方式和精神状态,都是心中有数的。他供职的银行给他钱到处游历,因而,他后来也极有底气地说,“在一个地方久了,就会麻木,没有新的刺激。”在普林斯顿,周有光见过爱因斯坦两次,后来他说话就绕不开爱氏,比如:“许多人被旧的公式限制了,就不能发展了。先有理论,后有实践,这就改变方法了,在这个角度来看,可以说爱因斯坦是思想家。”

总惦记着周老的长寿,也就能适应他的简单,赞其为“冲淡”、“铅华洗净”。但我想,周有光早早地进入一种毫无感情色彩的百科体的写作,是他一度自安于政治运动之外的主要原因之一。他在巅峰时期做着在今天看来最最基本的工作,我们不会忘记他,但也不会停止对这项工作的是非争论。后来在宁夏平罗五七干校的高粱地里,周和林汉达一起,给汉语的发展道路确立了一个方向:通俗化、口语化、规范化。

《百岁口述》里有一条:“我们谈到寡妇和遗孀的分别:穷人死了,老婆叫寡妇;有钱人、名人死了,老婆叫遗孀。”周有光难得说几句有趣味的话,但是,这话也许并非如我们乍看之下所感觉到的那么带有讽刺——他只是觉得有必要消除汉语词语的阶级性,既然现在已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。

通俗化、口语化、规范化,意思就是要把文绉绉的词藻削平到乡野村氓都能看懂的程度。据周有光传记:

“林汉达主张用听得懂的白话代替听不懂的文言,如‘居心叵测’改成‘存心不良’,‘暴虎冯河’为‘有勇无谋’,‘方枘圆凿’是‘格格不入’……”

这样真的好吗?在一个文盲率居高的时期完成的语言文字大改革,是不是把洗澡水连同孩子一起倒掉了?此外,简繁体字之争,随最近十年香港、台湾身份问题的敏感化而尖锐起来,实在是必然的,反对简体字的一个最强有力的观点,就是当初的简体字方案乃专家制定,自上而下推行,是否真正为民众所需要,殊难断定。把“居心叵测”改为“存心不良”,除了让更多的人能一眼看懂之外,还有多少潜在的后果呢?




语言是口头和书面交流的工具,工具本身谈不上过失,但语言毕竟不同于杂交水稻或水、电、天然气。汉字所简化的不只是字形,而周有光最大的贡献——汉语拼音——让汉字的工具性更强了。对拼音所做的正当性论证其实是一个套套逻辑:因为它被普遍接受,所以它正当,也因为它正当,所以被普遍接受。通过拼音,汉语得到了效率,尤其是在对外交流中的效率,同时也无法挽回地失去了一些东西。

这一得一失,周有光本人很清楚。他在《汉字的技术性和艺术性》里说,新中国成立之前,没文化的人也知道要敬惜字纸,“如果把字纸丢到茅厕里去,那是要‘雷打’的!”他把这叫做“文字图腾”,在这种传统下生活了半辈子的人们,“看到神圣的汉字被简化了,甚至要把汉字改写成洋鬼子的拉丁字母,心中怒火万丈,那是合情合理的。”但是,他并不是在中性意义上使用“图腾”一词的,他是个改革和进步话语的信徒,这种信仰促使他轻淡地下了一句盖棺之论:“不用说,‘图腾主义’的不利作用是阻碍了改革、阻碍进步。”

那几年美国经历,可能尤其让他领教到“厚今薄古”的甜头,虑此,周有光文章的乏味无文似乎也不难理解了。他使用的正是他理想中的汉语,是大白话,是纯粹的交流工具,也许在他这里,“冲淡”并不是高龄的馈赠,而是对一种念头的我执。

“汉字将成为定形、定量、规范统一的文字”,周有光在《21世纪的华语和华文》里如是说,“统一规范是历史的必然,删繁就简是文字发展的规律。等着吧,聪明的华人在21世纪一定会解决这个问题。”100多岁了,他操着百科词条式的语言写作,仍然嫌当代的汉语太困难,太麻烦,他希望,21世纪将有更多的智能化软件,“利用拼音帮助汉字,使华文在网络上便利流通”,使外国人只需具备最基本的技能就能拼读汉字,他还希望,借助高频字词筛选软件,人们在输入拼音后能减少同音字词的选择。

当你的发明创造成为亿万人每天离不开的工具,你当然有理由骄傲。读周有光展望拼音的未来,这点点骄傲就像是几波小阵雨,掉在他那一杯白开水的水皮儿上。周有光的功过,在键盘革命之后变得不太好讨论了,尤其是当汉语扩张它的势力范围,距离它文化图腾的过去愈来愈远的时候。百岁之后还在出一本正经的书,这个事实本身就在向人们征收崇敬,限制妄评。也罢,110岁了,万国之上还有人瑞在。


原标题:万国之上还有人瑞在



作者:云也退
腾讯·大家专栏作者,独立记者,书评人,译者。


【作者文章推荐】

不能崇拜任何偶像的民族

“我已经不适合春晚”

如何假装你很懂诺贝尔文学奖

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◆


《大家》在此等你来!

成为大家读者成员,留下你们的声音

当前,《大家》平台互动通道有:微信后台消息、文章评论功能、大家读者信箱及官方微博等,另外还有日渐壮大的读者微信群,该群旨在聚合更多读者朋友,进行线上交流,即时互动,活动参与,福利回馈,等等。

即日起,微信群向读者敞开大门,有愿意加入我们编读交流群的读者,请通过微信后台发送消息“微信号+申请加入大家读者群”,我们会尽量及时回复并安排

※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《大家》独家稿件,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,版权合作请联系ipress@foxmail.com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